显示西北物产之甘肃杂粮:高原上的 “营养黄金”

在 “显示西北物产” 的版图中,甘肃杂粮以 “品种丰富、营养均衡、绿色健康” 的特点,逐渐走进大众视野。这片横跨黄土高原、青藏高原、内蒙古高原的土地,因海拔高、昼夜温差大、光照充足,孕育出藜麦、燕麦、荞麦、小米等优质杂粮,每一种都富含膳食纤维、蛋白质、维生素与矿物质,成为现代健康饮食的 “营养黄金”,也让甘肃成为全国重要的杂粮产区。​

甘肃杂粮的优质品质,源于其独特的高原环境。甘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000-3000 米,年均日照时数达 2500-3000 小时,光照充足有利于杂粮光合作用,积累更多营养物质;昼夜温差大(10-18℃),夜间温度低,杂粮呼吸作用弱,消耗的营养少,进一步提升了营养成分含量;同时,甘肃高原地区工业污染少,土壤与水源纯净,为杂粮生长提供了绿色环境,确保杂粮的天然品质。以藜麦为例,甘肃祁连山地区种植的藜麦,因海拔高(2500-3000 米)、气候凉爽,生长周期长达 120 天,比低海拔地区的藜麦多积累 20% 的营养,蛋白质含量高达 16%-22%,富含人体必需的 9 种氨基酸,其中赖氨酸含量是大米的 5 倍,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 “全球十大健康营养食品” 之一;甘肃燕麦则以 “β- 葡聚糖含量高” 著称,每 100 克燕麦含 β- 葡聚糖 5-8 克,具有调节血糖、降低胆固醇的功效,深受中老年人与健身人群喜爱。​

甘肃杂粮的种类丰富,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与产地特色。除了藜麦与燕麦,甘肃荞麦也是知名特产,主要产自定西、天水等地,分为甜荞与苦荞,其中苦荞富含芦丁(维生素 P),含量达 1.2%-2.0%,是普通荞麦的 10 倍,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;甘肃小米产自庆阳地区,因当地土壤富含硒元素,小米硒含量达 0.15 毫克 / 公斤,比普通小米高出 3 倍,且口感软糯、米香浓郁;此外,甘肃还有糜子、豆类等杂粮,形成了 “多元化、特色化” 的杂粮产业格局。​

“显示甘肃杂粮” 的背后,是甘肃对杂粮产业的 “绿色化、品牌化” 打造。为了保证杂粮品质,甘肃推广 “有机种植” 与 “旱作农业” 模式,不使用化学农药与化肥,依靠天然降水与有机肥种植,同时采用 “轮作休耕” 制度,保护土壤肥力;在加工环节,甘肃引入现代化加工设备,实现杂粮的清理、脱皮、包装一体化,同时开发出杂粮粉、杂粮粥、杂粮面条等深加工产品,让杂粮更方便食用 —— 例如藜麦米经过预处理,煮制时间从 40 分钟缩短至 15 分钟,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;在品牌建设方面,甘肃打造 “甘味” 区域公共品牌,将甘肃杂粮纳入其中,通过统一的品牌形象与宣传推广,提升甘肃杂粮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,2024 年甘肃杂粮销售额突破 80 亿元,其中藜麦、燕麦等产品出口至日本、韩国等国家。

网站文章均为原创,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,并添加本页链接。
原文链接: https://www.xbwcgw.com/?p=96



评论已关闭。